第165章 :谁来继位(1/2)
关南地区的瀛州(河北河间)、莫州(河北任丘)等重镇正式归宋后,莫州移治而瀛州独大。
莫州和瀛州在地理位置上相近,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后周世宗柴荣打下关南地区后,瀛州、莫州先入周、再入宋,使得幽云十六州在宋时实际变为十四州。
北宋时,瀛州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,是高阳关路的治所,在抵御北方辽朝的军事威胁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。
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的边防形势、行政管理,军事经济形势,莫州移治了;其在区域中的影响力相对减弱,而瀛州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、经济基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地位等,在周边地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,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性州府。
大观二年,即公元1108年,宋徽宗改瀛州为河间府;这相当于由地级市升格为省会市。
所以,瀛州,也就是河间,更不能轻易割让;割让河间,北宋就相当于敞开华北大门“欢迎”金军。
还有就是中山府所属地区河朔三镇:范阳节度使、成德节度使、魏博节度。
河朔三镇是唐朝中后期为了抵御外敌侵扰,保卫边疆安全设立的藩镇;这些藩镇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军事集团,节度使都是安禄山属下。
藩镇军事上独立——拥有自己强大的军队,士兵数量众多且战斗力较强;自行招募、训练,不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,形成了独立的军事体系,是其割据的重要支撑。
藩镇财政上自主,军阀控制了当地的财政收入,税收不上缴中央,而是由自己支配。
藩镇节度使利用辖区内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经济,积累了大量财富,为维持军事力量和割据统治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节度使自行署置将吏官员,朝廷无法干预三镇的人事任免。
三镇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承或由牙将拥立,形成了世袭或半世袭的统治模式,使得三镇成为了实际上的独立王国。
河朔三镇的割据使得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,财政收入减少,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,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,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引发藩镇混战。
河朔三镇的存在为其他藩镇树立了割据的榜样,引发了更多藩镇的效仿,导致藩镇之间相互攻伐、混战不止,社会动荡不安,人民生活困苦,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。
河朔三镇的势力在唐朝灭亡后进一步扩大,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国,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,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动荡时期。
从五代后唐开始,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就没少在定州跟契丹人死磕;后来的北宋也一样。
所以,定州才会不断升格,先是定州路、再是中山府;金军为啥两路攻宋?不是故意要搞什么钳形攻势,而是因为太行山。
太行山东面是河北、西面是山西;所以,金军攻宋要么走河北方向、要么走山西方向、要么两路一起走,于是走出钳形攻势。
而中山恰恰位于山西与河北的枢纽地带,一旦北宋不能控制中山,那女真的东西两路大军立即可以形成策应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