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说是二战时期苏联最拿得出手的武器之一,原名是取共产国际俄文的首字母K作为出厂标记。
由于当时苏联对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严格保密,苏军战士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,干脆就根据这个K,用俄国女人的名字喀秋莎来称呼它,结果这个别名迅速在军队里传播开了。
以至于它的本名,BM-13火箭炮,反倒是无人知晓。
喀秋莎火箭炮由8条发射滑轨组成,一次齐射,可在数秒内,发射132毫米口径火箭弹16发,最大射程达到8500米,火力之猛,无与伦比。
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次亮相即惊艳全场。
德国占领苏联奥尔沙,将奥尔沙作为前沿重要的军需中转站,结果苏军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对奥尔沙发动了突袭。
在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内,苏军向奥尔沙倾泄了大量弹药,密集的炮火把火车站附近的列车、物资和德军,全都炸上了天。
十秒钟,德国人还没反应过来,发射完火箭弹的喀秋莎火箭炮车已经迅速撤离了战斗。
这一通狂轰滥炸,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,把德国人都打懵了。
是什么火炮,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倾泻这么多的弹药?嗯?
喀秋莎火箭炮的优点就是发射速度快,火力猛。
但是缺点也很致命。
喀秋莎火箭炮的准确性不高,装填比较复杂,一般情况下,只支持第一轮发射,属于那种打完就跑类型的。
不过对于这个时期的火箭炮来说,喀秋莎的表现还算是非常不错的,至少不会出现阿三那种布朗弹道的情况。
阿三的导弹,发射之后命中什么目标完全是随机的,就算拐个弯打回来,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。
阿三的导弹就曾经发生过在空中来了个180度华丽转身,命中自家军舰的事情,不过阿三媒体宣称,这是一次成功的导弹回收实验。
好吧,三哥永远是对的,就是船上被导弹炸的那个大窟窿不太好解释。
所以阿三的布朗弹道问题成为世界反导难题,迄今为止,没有一个国家敢宣布,自己的反导系统能够成功拦截阿三发射的导弹。
阿三的导弹狠起来连自己都打,完全是无迹可寻啊。
扯个犊子哈哈一笑,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准确性稍差,但也没有那么操蛋,最少人家肯定是直线向前飞的。
准确性稍差,那就以数量来补质量,喀秋莎发射速度快,足以弥补这个劣势。
梅列兹科夫等人陪同明亮参观罢驻扎在新京郊外的近卫火箭炮团,梅列兹科夫又盛情邀请明亮参观自行火炮团和重炮团。
老毛子官兵看着梅司令如此热情的陪同一个中国人参观,虽感到有些纳闷,却也没人敢多问。
在这里明亮可没有把个人信息显示出来,不然可就热闹了。
老毛子在热河刚跟保国军交战吃了败仗,然后梅司令就陪同保国军魏大帅来视察苏军军营,这是唱的哪一出?
不明所以的老毛子们,都把明亮当成了满洲国的高官。
这也是唯一合理的解释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