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8章 三佛齐国(1/2)
这两年之间,连接济州府、大名府的宽大碎石马路,堪堪建成。
此种路面,因为修筑技术的种种限制,实际上根本达不到今日修造柏油路面的水平。
但放在千年之前,已经是非常厉害的超级国家工程了。
有了这条路面,帝国北境的两大经济、政治中心,也联通起来,这将极大地方便货物、人员的沟通。
但是预计建成的大名府、洛阳府、汴梁府之间的马路,并未完工。
一方面是技术的限制,另一方面也是上层所做出的取舍。
毕竟除了修路之外,其他方面也是要花钱的,而且是好大一笔钱。
自从中书令制定了“统筹兼顾”的国策之后,很多事情都做的慢了下来,宁可时间拖久一些,也不能超过最初的预算,这也是为国家整体的财政健康打预防针。
好在虽然未能完工,但也没有发生停工的事情,预计再过几年,总能将其修好的。
而且,一旦军械所那边的“水泥”横空出世,筑路的困难,将最终得以完美解决。
到那个时候,就别说是修路了,帝国各大城市都市容市貌,估计也得重新迈入一个新的境界。
……
两年的时间,虽然不长,却也不短了。
皇帝膝下的长子王贲,也长成了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郎君。
也许是皇帝夫妇常年习武的缘故,王贲的体格颇为健壮,身体素质杠杠的。
为了培养他,王小飞特意在宫中设立书院,请了各路的顶级人才,来为王贲上课。
除了请得名师之外,还从功臣贵胄家中,选出了与王贲年龄相仿的少年,作为他的伴读。
这其中,就包括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儿子赵书云、萧让的二儿子萧处峰、辛大学士的孙儿辛弃疾、岳飞的孙儿岳珂等人。
尤其是辛弃疾,这孩子出生的时候,皇帝还专门给赏赐了一匹上乘宝马。
很多大臣听说此事之后,纷纷来找皇帝说情,希望把自家的娃也塞进宫里读书。
这陪太子读书的事情,那可是件美差啊!
皇帝王小飞自然是深明其意,为了不拂诸位臣工的面子,最后也是遴选了二十多位少年,凑成了一个班级,共同在宫中进学。
这个学堂,算是大梁帝国最重要的一个学堂了,有时候皇帝闲来无事,也会亲自跑去,给孩子们上课。
前朝时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叫做咨善堂,而其余的贵胄子弟,多集中在国子监读书。
国子监最早叫做国子寺,始创于西晋,于隋唐时改为国子监。
北宋承袭隋唐制度,总共设有两个国子监,分别是西京国子监、东京国子监。这里的西京是洛阳,东京就是汴梁了。两座国子监的学生,加起来大概200多名。这些学员,主要从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之中遴选。
大梁立国之后,废除了国子监,不再对官员的子弟统一教育。在皇帝的命令下,兴建了政务学院,对上任之前的官员们进行培训。后来重开科举,列年上榜的进士也进入政务学院参加培训。
国子监这种机构,看似是国家的最高学府,但教授的都是些大而无用的东西,开了几百年,也没见教出来多少忠臣良相,对国家的贡献近乎于无。对于这种没用的东西,王小飞向来是深恶痛绝。
华夏族自古以来重视教育,中央和皇室自然要做出表率。
皇帝王小飞和中书令吴用商议之后,决定在各地大书院的基础之上,兴办起大型学院,用以弘扬文化,培养为国有用的人才。这些新学院毕业的人才,不一定非得都去做官,梁帝国的国土越来越广袤,面临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复杂,需要各种各样的头脑和思维。
在开源节流的背景之下,财政方面的问题终于有所缓解了,国家也能拨出钱来,落实一些新的政策。尤其是民间经过休养生息,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景象,再加上宋末的动乱逐渐消弭,百姓能上缴的赋税逐渐稳定,整个社会的颓势被遏制,终于开始往上走了。
很多时候,国家对外所展现出来的强势和胜利,实际上是国家内部力量的外延。这就好比两个人打架,如果是一个健康的人与一个虚弱的人对打,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,肯定是虚弱者最先坚持不住,要么用投降的方式苟延残喘,要么直接走向灭亡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